close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洪慈,師尊師母的大恩大德,很高興又來到這裡來學習,在這次慶祝圓覺大帝的聖誕的時候,領導點傳師安排這個題目:圓覺嘉言來跟大家來分享,是什麼嘉言呢?就是在圓覺大帝成道歸空時,在他的衣服囗袋中找到泛黃的自戒文,自戒文說到修道者必俱的條件,還有跟做人者必備的條件,在跟大家報告這2點時先來說說,圓覺大帝的簡單簡介,大帝姓呂名樹根,道號建德,在顯化大帝從大陸來台開荒時,因為那時語言不通,台灣人說的是閩南語,有一天做夢夢到,老母託夢說要抓住樹根,就是說我們的圓覺大帝,而圓覺大帝是台中縣神岡鄉人氏,生於民國88月初9日,為寶光建德開創聖者,我們寶光建德的建德就是從他的道號而來,而圓覺大帝小時候算命先生就說過:天生佛骨(八字带佛骨的人,八字天生与佛道有缘),所以佛根深厚。果然在他278歲的時候遇到顯化大帝,圓覺大帝(民國355月在屏東守德佛堂求道。受顯化大帝精神感召,)跟隨大帝辦道,隔2年就(民國37)領受天命。(顯化大帝歸空)接掌道務。所以說到這裡,我們要想真正來修行辦道,我們可以鎖定抹個人,就可以跟著同修去修辦道,但是我們要注意,我們有看過跑馬拉松的選手嗎?馬拉松都會有幾個陪跑員,他們會在前面帶速度,帶領選手定速的往前跑,但是終點還是要您一步一步的跑,當陪跑員慢下來,甚至停了下來,選手還是要往前方跑去,回過來說,一樣的我們也要有智慧,當前賢同修無法跟上或停下來修辦道時,我們還是要繼續的往終點前進,甚至可以變成帶領他的隊友一起完成,

圓覺大帝看到了顯化大帝為道的犧牲奉獻所以要報答天恩師德,捨身辦道大孝尊親、照顧後學無微不至。民國43年開荒中部道場,為寶光道務中樞,建設報恩塔將顯化大帝靈骨安奉,以誌追思。
  民國47年開荒高雄天臺聖宮、日本、巴西,民國48年開荒苗栗天泉、新竹天成。民國61年起陸續完成豐原靈山寶塔、佛山觀音巖、大香山慈音巖、天一宮,創立國內12單位本堂,並在國外開荒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先後奠立道基,始成今日寶光建德 輝煌聖業,

民國71718日成道歸空,享年64歲,皇恩賜圓覺大帝。大帝一生捨身傳大道,剛有說到,圓覺大帝成道後從衣服的囗袋中找到泛黃的自戒文

修道者必俱:淨其心,定其神,守其誠,堅其志,始達上乘。

做人者必備:孝於親,和於眾,遠於佞,勤於業,方不枉做人。」

圓覺大帝的自戒文包含:修道人的典範,做人的本份,是我們在聖凡兼修的道路上要來實踐有道人生的一個方向。

後學也以圓覺大帝告誡自己修道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來跟大家分享我們也可以來當做我們對自己的期許

一、修道之典範

1.淨其心,定其神

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而忘念,心動就是忘念,根塵不二。)

一個人能夠常清靜,天地的力量會回到你生命上來。所以心要淨、才能集中精神,穩定心神,才不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雜念來干擾我們的內心。心要如何淨?神要如何定呢?跟大家分享圓覺大帝(呂老前人)常常有在做的一項修持:守玄的訓練:圓覺大帝時常會點一炷香,來看者他定神。這叫圓覺一炷香.

這就是: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把這個意念停住,停住在一個東西上面,專注地看它。(所以我們看很多的仙佛的佛像或照片都是半微半開,這也有可能就是保持守玄的狀態)

可是啊!我們一般人眼睛,是沒辦法看一樣東西,單調的看一樣東西看很久。

我們假如練習的話沒事就看著佛燈,看個十分鐘,眼睛就會開始怎樣?應該大部分的人會感到疲勞!開始流眼淚了,我們就覺得。唉呦!覺得這可能對眼睛不太好。

但我們比較起來看電視看電腦手機阿,隨隨便便看兩三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會不會流眼淚?不會!但是3C產品應該才會傷眼睛才對吧!

我們之所以看得痛苦,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習慣要看那種跳動的畫面,有劇情啊...等等的,很多學生他們都常看抖音,再叫他們看書時就會無法專注,所以就沒辦法看一個單調的東西。當習慣看好看的、有刺激性的影像,我們的眼睛產生了欲望。就變成六根攀岩六塵,簡單來說我們的眼睛變得想要吃滿漢全席,習慣吃山珍海味之後要改吃饅頭,眼睛就掉眼淚了。如果沒掉眼淚,那就是睡著了。但是我們電視、手機可以看幾個小時都不會想睡。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有所住,我們有想要抓住的東西,整個意念就停在這。就像看韓劇、看日劇、整個意念就會停留在那個劇情男女主角身上。

而如果要將意念停在這炷香上面,就要一直看很枯燥的東西。就像水看式沒味道,但是看式沒味道,也是最耐喝的東西,而這就是圓覺一柱香,圓滿覺悟就在這裡。

這就是為什麼圓覺大帝時常說:「好 好 好」因為圓覺大帝當下就活在無極理天,哲學家史賓諾沙說:上帝不是創造了這個世界就離開我們回到天堂,上帝就是這個世界。

所以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圓覺大帝的心是淨的,神是定的這樣當下就是無極理天.

孟子也說:他四十歲不動心,而對我們來說全部都超過40歲,但大環境的影響很難不動心,那要如何跟大帝一樣不動心呢?我們從這邊開始,我們時時的意守玄關。意守玄關(我們可以從三寶修持開始練習)

1.獻香叩首

透過每一次的獻香叩首:心無旁騖、專注的獻香叩首,每一句、每一叩都全神貫注、清楚明白,心也不會散亂跑掉。不管是每次慶祝的上執禮下執禮,都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全心全意在這個獻香叩首的禮節下功夫。

再配合常常默念五字真經,讓我們的念頭歸於無念。後學想問一下你們,什麼是無念,《六祖壇經》說:「於諸境上心不染,為無念。」也就是「不於境上生心」。但不是沒有念頭、不是沒有意識、不是沒有知覺,而是對一切的情況,見聞覺知,都能清清楚楚,就是沒有一個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喜怒哀樂等「我執」情緒的反應。簡單來說你知道你自己在念無字真經,但當下你沒有落入二端,沒有我執.

當我們唸上天傳給我們的 (三寶)-無字真經的時候,慢慢地,不論好的、不好的念頭也都會消失,歸於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就是剛剛說的沒有我執。而能沉靜我們的身心,後學最近因為真的工作比較忙,無法去騎腳踏車,收完店都去我們對面的青年公園跑步,所以想說自己默念口訣無字真經,一步念一字,還真的不簡單,常常意念又跑掉又想到工作的事,又想到明天要做什麼等等的,所以這也是一個修行功夫,

有一次我聽郭明義點傳師說到有一次做公車要去講課,那時從板橋坐在台北,路程比較遠一點,又剛好到下班時間,沒多久整台車就客滿,正前方其中有2位女生坤道就一上車就站在點傳師的正對面,其中一個女生一直在跟另一個坤道聊天,他說他的嘴真是有夠臭,像很多清口的道親,對一般人的人味很敏感(像有吃素的人聞到大蒜味就很不舒服,甚至上次有一個清口道親跟後學說,他還聞得到一般人身上還有腐肉的味道,非常不舒服)後來點傳師就想到無字真經,他說開始用的時候更臭,因為沒有用的時候還可以東張西望,但專注後好像就專注的在聞臭,但是慢慢的發現味道奇怪就慢慢消失了,後來就到站下車了,後來他說本來想站起來跟這位坤道說,謝謝您的口臭,但一定會被巴下去就作巴了.所以當心煩,或當下無法離開這個這個環境,我們工作可能會被主管叫去訓話時,後學又想到我姐夫在班期說過,他有一次被主管追去訓話,一直霹靂啪拉的罵,結果它後來想到用無字真經,真的主管就不知道為什麼就轉化了,所以大家也可以試看看.

最後可以直接守玄:將我們的意念放在玄關,如師母所言:「二六守玄,掃妄現自佛顏。」(二六時中就是說日夜(二)合起來共6個時辰(六),也就是指一整天的所有時間。)掃妄,(掃除妄念),現自佛顏,(大光明就出現),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能透過三寶修持,就能保持我們身心的寧靜。

六祖惠能也告訴我們:修行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念念不離自性」時時將我們的意念放在玄關,就是我們修行的重點所在。他也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意,而很多的佛法都是要從心來作手,

(我姊姊他說他是很容易焦慮的人,對於發生過的事或還沒發生的事常常拿出來想,宗教稱作:妄想;在心理學上稱為高敏人) 研究指出,「高敏人」可以同時吸收很多訊息、感受細膩、具高度同理心、能夠深入思考事物的特質;但這份敏感同時也帶來心理壓力,經常會感到疲累、甚至自責。根據統計,全世界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高敏人。

不管是哪種特質的人都有它相對的優點和缺點,過與不及都會造成心理負擔,所以姊姊說有時候想暫停:無謂的想太多,這時候就會使用三寶來靜心。很自然這些念頭不見了,當然煩惱也不見了。

玄關者,不二法門也,當我們的心回到玄關的時候,就是心是處於不二的,不落善惡是非分別的,處於一種完全休息的狀態,。

所以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放逸了的心,再收回來。而收回來很簡單那,你有求過道了,開了竅了,可以用三寶,默念真經、手抱合同,這個力量更加強,心就可以從四面八方收回來了。所以真的要像祖師說的一樣,有事辦道,沒事就要守玄,讓心淨下來,才能定其神.

來淨其心、定其神

2.守其誠,堅其志

守其誠」是指守住真誠、誠實的態度,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偏離真理和正道

「堅其志」是指堅定自己的志向和信念,不輕易放棄。

得道以後要如何守其誠,堅其志?誠心抱守,就是誠意的功夫,要抱守什麼呢?抱守這一顆仁心,仁慈的心,那是我們的心靈最原本的樣子。

大學提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所以誠其意者,是發自內心誠心抱守,守住這個仁慈的心,不違背仁。

這點很重要喔!不能自我欺騙,這就是誠,一定要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情,例如:不是因為別人誇獎你做善事很棒、想要得到好名聲才來行善,而是因為自己發自內心真誠的了愿快樂、樂善好施,你才可以持久,才能堅其志,像大家度人求道的一個心.

如果勉強,是不能持久的,所以要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就好像討厭臭味,好像喜歡漂亮的東西一樣,很自然地流露。好喜歡這種仁慈的感覺!

有一些修道人,知道修行是對的,佈施是對的,行善是對的,可是不喜歡,就是沒有經過這個誠意的功夫。還是喜歡這個聲色犬馬(奢華的享樂),還是喜歡名利雙收,但知道那是錯的,所以就會很痛苦地要求自己不要去追求那些。

這就像易經講的: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

係小子是一個譬喻的美好事,就是你重視的東西或事情,他譬喻要選擇情人還是選擇丈夫

情人是甜言蜜語,讓你開心,而丈夫是有責任感,他不會甜言蜜語,丈夫都是枯燥乏味的,

當二選ㄧ時,那到底是情人好還是丈夫好,那麼情人呢? 哇,很甜蜜!可是很有罪惡感。那麼丈夫呢?雖然沒有交往時的激情,但是有一種腳踏實際的感覺.

所以要很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所以當喜歡享受的時候,這就可能會有罪惡感發生.

我們天本單位也有一位讓我們敬佩不已又清廉的陳韻仁點傳師,就是身在公家機關肥水最多的財政部門,常常有人送禮盒到家裡來,禮盒的下面就是一疊厚厚的鈔票,陳點傳師都原封不動的送回去,一生的清廉連要開佛堂的時候,因為不夠錢而賣掉自己最心愛的吉他,雖然生活過得不充裕,但是內心卻是坦然心安。所以這就比喻它選擇了丈夫,要腳踏實地,

陳韻仁點傳師就是誠心抱守本心,不要名利行善為樂、以解救眾生苦為志向

我們得道得道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用很具體的話來說就是仁(變得仁慈)變得很樂於付出,甚至犧牲奉獻,這是一個有德之人。要怎麼變…….

一直將我的的心、也就是我們的意念放在在至善寶地,這個時候就會自然處於仁慈狀態。

修行一旦守其誠,真誠的抱守仁慈的心,便能堅其志。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還能繼續堅持下去。(我們看道場很多前賢輩都是如此抱守仁慈的心以行善為樂而堅持到最後)

而圓覺大帝說有具備以上就是上乘法就是最高的法門,法華經裡有說到,小乘法為羊車(可能是載自己),中乘法為鹿車(可能是載自己的家人),上乘法為大白牛車(就是可以普渡眾生載所有人),簡單來說修道者這就可以走向成佛之道,這也是佛出世的真正目的,

二、做人之本份

圓覺大帝慈悲成全:人道圓滿天道自成,可見人道圓滿是多麼重要,因為無論你道務如何宏展,多麼捨身辦道?但是家庭不圓滿、家人不認同、夫妻相處不好…..,人生就是不夠圓滿,(像六組慧能要去追隨五祖求法之前也是託人安頓好家裡的老母親才放心)。所以圓覺大帝才一再強調人道要圓滿而且要實實在在做到。

1.孝於親,和於眾

強調在家孝順父母,與他人和睦相處,這是修行者在道德和人際關係中的基本準則。

在父母親這部分現在物質上比較充裕在物質上的給予上比較沒有問題但往往在照顧父母這部分比較難做到,因為大環境每個人工作都非常辛苦,所以很多人把父母親丟在了養老院,之前後學忘記是看廣告有聽過一個寓意,一個養老院有三個阿公在聊天,第一個阿公說,我兒子每天工作很辛苦為了湊錢給我來這間養老院,所以不常來看我,第二個阿公說,我兒子學歷很高他都在國外工作賺錢,所以沒空回來看我,第三的阿公說:我兒子是做粗工,學歷也不高,雖然沒有賺很多錢,但每天下班都會來看我,所以這也是很多年輕人的苦衷.假如有小孩要給我們零用錢,我們不要怕他沒錢,沒關係給他拿,這也是他們孝敬我們的方式,真的用不到也可以幫他拿去做功德,這樣也是非常好的.

•     而我們的圓覺大帝在父親病重時,日夜服侍在旁,無論大小事親力親為,真是不簡單.

•     在辦道時無論如何忙,都會抽空回去探望母親,事親至孝。

•     還鼓勵成全詹領導點傳師跟他丈夫一起來基隆做生意,也開創了我們天本的彿心,也做到人道圓滿天道至成。

2.遠於佞,勤於業

遠於佞」遠離諂媚虛偽之人,

人吼!當遇到不如預期的事情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各位不知道有沒有去宮廟問神,或是算命師問事,很多人常常心糾結去問事情,常常他們答什麼,我們都覺得很準,後學是做個比喻,當不如意的時候,應該省察自己,不要讓諂媚虛偽之人趁虛而入,所以自身強大就不容易被人篩弄

「勤於業」意指在工作和修行中都應該勤奮努力。

我們現今修道的方式是聖凡兼修意思是說我們除了家庭還有事業要努力但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不一樣、快慢也不一樣有的人可能要照顧父母親有的小孩比較小需要照顧或者目前工作上比較忙有的家庭這部份多一點,撥空在佛堂的時間自然少一點。有的人可能單身,有的人孩子長大了甚至有自己的家庭,有的人退休了自然可以撥出比較多的時間在道場。但不管聖業多一點或凡業多一點,都要量力而為的來做。所以圓覺大帝說做人要做到孝於親,和於眾,遠於佞,勤於業,這樣才是作為人應該做的,簡單來說不違背良心,不背道而馳就是人.就是那麼簡單.

四、結語:

我們在複習一次圓覺大帝收藏在自己口袋的自戒文

「修道者必俱:淨其心,定其神,守其誠,堅其志,始達上乘。後學譬喻這是心的部份.做人者必備:孝於親,和於眾,遠於佞,勤於業,方不枉做人。」後學譬喻這是行的部分.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到這些心行合一也是我們大家後學們效法的修辦典範。各位都要心行合一方能世界大同,而這世間大同,在我們心是大同,在我們外在做的事也是大同,我們一起共勉之,後學最近有一位客人之前為了一條很老的狗買了一台電動車後面又拖了一台小車要載這隻老狗。後來這隻老狗死了,最近家裡的貓也死了,後來自己很傷心,也覺得自己年長無法養狗來作伴,而到了這個時期也覺得人生好像也快到終點一樣,各位我們會有這種感覺嗎?可能大家都還年輕,但這個也是人生的課題,在學校不會研究這個,但是後學要說的是,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學著放下,放心執著,放下煩惱,這就是我們的課題,也剛好敘述圓覺大帝的行誼,讓我們更能放下該放下的一切,最後我們的軀殼要顧好,我們的本性也要顧好,這樣我們就可以跟圓覺大帝一樣,當下就是無極裡天,最後粗淺的資料跟大家來分享,以上,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奇書 的頭像
    蔡奇書

    一貫道寶光建德蔡奇書的部落格

    蔡奇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