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傳師,各位前賢晚安~感謝天恩師德,祖師宏慈,師尊師母的大恩大德,這次開心的跟大家來學習:三省四勿真功夫,先來說一下真功夫,大環境中每個人在不同的職場領域中,有的做會計也好,木工也好,甚至老師也好,或是技師也罷~每個人經過累積經驗,甚至考試通過的,這就是專業的真功夫,有一位籃球之神,麥可·喬丹他是大家公認的籃球之神,他最厲害的是後仰跳投~所以別人無法蓋他的球,麥可在自己的投籃教學中說過,後仰跳投並沒有所謂基本的訓練方法,只是不斷重複使用這項技巧,成為習慣,才能在比賽中得心應手,「重要的苦練是唯一的途徑,沒什麼特別的方法,反覆練習到了在場上就好像跟呼吸一樣的技能,這就變成了技術變成了真功夫。」所以今天的題目很簡單,只要我們把三省跟四勿,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時時的提醒,察覺,行動就可以做到,三省四勿的真功夫.那我們先來說一下
1、 前言
第十五代祖師北海老人王覺一祖師說:「現今修道不參禪不打坐,三省四勿真功夫」,其實彌勒祖師最重要的心法,就是不修禪定、就是不用斷這個煩惱;不修禪卻如如處處都在「定」。生活即是道,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透過孔子講的四勿,非禮勿視、聽、言、動,把六根收回來,以及真誠檢視曾子的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運用師尊師母傳授給我們的無上心法,迴光返照到自性裏面,轉煩惱為菩提。那以下用二點來跟大家再詳細的說明:
二、白陽修道不參禪不打坐(我們都知道我們一貫道道場是不參禪不打坐,那為什麼呢?)
(一)煩惱即菩提,以覺為師
我們常說覺悟即是菩提,很多人是為斷煩惱才修行只能修禪定,但我們彌勒祖師的修持是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為什麼呢? 因為煩惱是斷不了,結果修禪定斷煩惱也沒用,禪定只能壓抑煩惱,煩惱是就像剪不斷理還亂一樣.
在六祖壇經中說到~有一位僧人舉一個臥輪禪師一首偈:前二句說道「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他說有一位臥輪禪師說他很厲害有一種方法伎倆,招式(台)能斷我們的煩腦,我們常常都會想東想西,而我們大環境就是會讓我們想東想西,隔壁的林太太的皮包比我誒皮包還要漂亮,我老公不給我買,我就想了一個晚上好痛苦喔!所以臥輪很厲害喔!可以斷我們的千思萬想.後來又說,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他還說你有這個方法技巧後,我的菩提心還會日日的長大喔!還會增值喔!對一般人來說,這真的個好用的方法,說真的好像也滿適合我們這個大環境的;但是啊
惠能祖師說:這個方法未明心地。假如照這樣的方法只會增加束縛而已。」因為我們一在的克制自己,就好像什麼?巨石壓草一樣,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後來祖師回應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他說惠能沒有伎倆,沒方法(台)啊,他沒辦法斷他的千思萬想,重點在後面,後二句說,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他說所有的境都是由心來起,所以心不起的話,菩提為什麼還需要長大呢?所以意思是說:會煩惱的心都是菩提心,只是有沒有覺,有覺才知道煩惱,煩惱都存在著,只是會不會受煩惱影響,煩惱就像鏡子裏的影子,心的本質就是鏡子的本身,假如有一盆花就放在鏡子前面,花會有花開花謝的時候,但對鏡子的本身是沒有意義的,花開花謝對鏡子本身不會有什麼悲歡離合,當然有人會問說那心是不是太無情了嗎?
其實心除了跟鏡子一樣如如不動外,重要的還有慈悲跟智慧,所以就能接受由它來由他去,我們經明師一指就是離念即是覺,直接恢復覺性從根本下手,不可思議的傳道儀式當下讓心離念直接受用,所以我們都經明師一指成為以覺為師,雖然一樣都處在煩惱中而可以不亂心,彌勒應運直指人心以覺為師.後學又想到,佛陀捏槃前,阿難尊著問佛陀,佛陀您滅度後,要以誰當老師呢?佛陀說以戒為師,所以說哪時以戒律為老師,才能信受奉行,而現今白陽期,戒條戒律法律每個人都知道,但都很難執行,所以更重要我們要以覺為老師.才能煩惱變成菩提.
(二)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們剛了解了我們心的本質後,又在明師一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堯傳舜以四字心法中「允執厥中」而已,叫他好好安守「這點」,和我們今天所得的道是一樣的。舜最後選了禹繼承道統,傳了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他說人心變化莫測,道心也很微小;每個人就好像走在鋼索上,非常地危險,隨時可能會掉下去,而我們了解道的心法,就要守住我們的自性,最後使人心與道心和合,中庸而行。
其實心靈會有二條路線,一個是物化,一個是神化,
物化:有形有相~簡單來說所有的有形有相的東西,統籌就是重視錢,錢就是身外之物,錢可以買很多您想要的東西物質,但是啊!佛陀就說,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所有的錢財都帶不走只有你的功果,業力跟您走,
橫跨歐亞最強盛的亞歷山大,最後32歲就去世了,死後叫他的手下說,在他的棺材挖2個洞,二手伸出來給大家看,他2手空空什麼都帶不走, 他請的最權威的醫生來抬他的棺材,給大家看在厲害的醫生都無法醫治他的病,最後把所有的金銀珠寶全鋪在地上,讓大家知道他所努力的一切都在地上完全用不到也帶不走,死後看清了一切,也因為他的老師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但很可惜要死前在覺悟到這點,那各位知道亞歷山大是怎麼死?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長期遠征的事後染病而死,後學就想到一個冷笑話,因為他壓力太大而死,雖然是冷笑話,但是他真的是壓力很大沒錯吧!那麼大片的國土,錢財,治理,權利都是非常辛苦的,我們一定要認清楚,所以佛山林點傳師說過:「我們要在希望中歡喜了愿,不在絕望中隨口發愿」 再來
神化:無形無相~德性看不見的仙佛神聖,品德,節操~後學看很多壇主前賢們修道越修越容光煥發,越來越像彌勒祖師,聽過很多壇主以前每個各行各業都做過,殺魚殺肉多得是,面相都很難看,後學說過自己的爸爸,他以前還沒求道清口的時候脾氣很大,大男人主義,生起氣來,就抬起腳踏車丟啊!全家人在他的權威統治下不敢出聲就好像大野狼一樣很可怕,還好機會來了,好不容易後來這位爸爸求道,後來很神奇,清口還開設佛堂,就變的跟小綿羊一樣,現在媽媽跟小孩都出頭天了,這就是神化的力量,
還有後學有說過負責的一間佛堂,壇主的親弟弟江大哥,後學從疫情前,斷斷續續過去負責,他以前抽煙一天可以抽5包煙,結果現在完全戒到,說戒就戒,還有一位蕭大哥以前還開葷食自助餐,每天殺魚,殺生,後來也是求道慶祝拜拜而已,後來蕭大哥不做自助餐了退休了,現在自己的媳婦吃素,他還每天煮素食餐點給他們吃,還一人一份都幫他們分好,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小小的辦事員,根本不能做什麼,有啦!在旁邊叫好,江大哥要戒菸,後學說好棒,蕭大哥說現在都煮素食給家人吃,自己也吃,我們就說好有智慧,能做什麼?只用這麼少的力量 但是影響改變這麼大,這就是心靈走向神化的力量,上禮拜後學去佛堂得知蕭大哥跟他太太已經清口茹素,真是非常的恭喜!當然還有壇主壇主娘用心的成全,道親只要來佛堂,自己後來改變那麼多都不知道,所以後學為什麼這麼相信這個道.這就是了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只要我們願意就可見性成佛.
三、三省四勿檢視生活,三寶心法明心見性
(一) 三省四勿簡述
先來說一下大家一定有煩惱!沒有人敢說沒有煩惱!老人家掛念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否,還會擔心擁有的金錢會消失,被詐騙啊!學生擔心考試考不好、成年人擔心事業做不好、買的股票會不會變廢紙嗎?心情起伏不定,還有因為看不順眼另一個人,就煩惱;我看不慣他的為人處世,我就有煩惱。還有物質的得失心態,我就會生起煩惱。隔壁的王太太的皮包比我的漂亮,我就煩惱,除了自己的許多大小事情而煩惱之外,小孩教養怕長大跟不上別人、考不到好的學校、沒有找到好工作,會煩惱;男大未婚,女大未嫁..都會引起煩惱。誰沒煩惱?姐妹的丈夫,那個叫大小先,先比先看誰咖多先(台語),這樣比來比去,比不過也要煩腦喔!那嬰兒都沒有煩惱嗎?
嬰兒為什麼那麼容易讓人喜愛﹖就因為他們臉上看不到煩惱,他們無邪的笑容可以撫慰這些煩惱父母的心靈。你可以說他們是因無知而不煩惱,但卻不能否認煩惱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經過認知比較的好壞,看式讓人生更好,但創造出更多的煩惱。彌勒祖師要他的法相就是讓大家知道歡喜無煩惱,祂的開懷大笑這個法相,展現的是「本無煩惱」的歡喜,而不是禪定之後的法喜。
佛經說:「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一個人能覺察出煩惱,就離覺悟不遠。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檢視,起心動念,不斷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可以透過三省四勿的引導方向來落實。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省
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就是別人交代我的工作、拜託我的事情,是不是做到了盡心盡力。明年要選舉了嗎,我們就會認知候選人要為人民造福,不因自己的享受利益為主;「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相處時,最重要的就是誠信、信守承諾,說到做到,不欺騙對方。「傳不習乎?」就是我從老師那裡學來的東西,老師傳給我的東西,我是不是認真的在生活中去力行了?而我們自己學道修道知道的知識有沒有力行在生活中?
孔子說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勿
一般人的知道的是眼睛不要亂看,耳朵不要亂聽,嘴巴不要亂說,身體不要亂動
也就是覺察我們的視聽言動,視(眼睛)、聽(耳朵)是身,言是口,動是意。
四勿字面意思是 身(視,聽)~連結:殺、盜、淫,
口(言)~連結到綺語、妄言、惡口、兩舌,
意(動)~連結到貪、瞋、癡, 合起來就是十惡。,
如果不是發自良知、良能,合乎道之事,就不要亂看、不要亂聽、不要亂說、不要亂做。
所以簡單說:
「非禮勿視」,不符合禮不要亂看,特別是現在的電視、網路都要少看。為什麼?因為眼不見為淨。現在的媒體內容大部分都會操控我們,假如不會分辨常常會拉者走,迷失了方向.
「非禮勿聽」,不符合禮不要亂聽,心就不煩,六塵都會污染真如本性,就跟詹領導點傳師一樣,人家要說八卦,講別人壞話當作沒聽到.也就能做到下面
「非禮勿言」,不符合禮不要說,謹言慎行,我們也不要說八卦,說是非話,就是是非人,當然說話也必須要懂得說話的藝術。而大學說一句話: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所以如果對人講話無禮,或私底下講不好的話,肯定到最後自己也會遭殃.
「非禮勿動」,不符合禮不要亂動,這個「動」是指心意的起動.惠能祖師在第一次說法時,寺外卻有兩位僧人為了昨晚強風吹旗子而爭論不休,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祖師就打斷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你的心在動。所以我們要八風吹不動。
(二) 三省四勿生活日常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時最常在網路的群組,都會聽到酸言酸語,之前不是有快炒店跟北科大的負評新聞嗎?常常店家被一顆負評,就要被店家肉搜說那個人等等的,姑且不說誰對誰錯,我們也不是當事人,無法認定誰對誰錯,而常常都被媒體帶者走,假設每個人就像google的店家一樣都可以給人家評論,一樣有一顆負評,到5顆星評價,假如有一位朋友跟您聊天見面馬上給您5顆星評價,哇~你是不是開心的,最後他說什麼話,你都贊同比個讚,就算說不好的,你也可能會幫他說話,因為他給你5顆心,相反的有一位朋友跟您聊天見面馬上給您1顆負評價,還寫負評說:你非常難聊天,講話沒有內容,你是不是每天一直想你的負評,所以我們在社群網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時因為您在網路的集體言語霸凌,甚至會讓一個人想不開,韓國演藝圈就有發生過自殺的慘案,有一次聽過一位記者去訪問一位常常在網路用言喻攻擊人家的人,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的反應是若無其事的說:有怎樣嗎?嘴一下不行嗎?就是留一下負評不行嗎?根本覺得無所謂的樣子,所以我們一定要用三省四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不都吃素嗎?有看到哪間素食餐廳還不錯我們也可以評論一下鼓勵一下,他們會更有動力,而我們自己也是一樣,在家庭中,多多誇講人家,不是常常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天天見面還不多多誇獎,有的還常誇獎別人,自己家人都只會寫負評那不是很可惜嗎?所以對我們修道人來說,就如活佛師尊所說:人道圓滿;天道至成。人道都可以圓滿,天道就可以成就,那工作職場呢?不就是輕而一舉嗎?所以家庭夫妻親子關係是更重要,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像對小孩,就是這樣,那夫妻呢?後學想到為什麼離婚率那麼高呢?有一次跟客人在聊天,說到現在有很多東西,像電器不是都不修理嗎?就直接換掉買新的嗎?那現在的婚姻呢?不合壞掉也就直接換掉不修理了,所以當然離婚率會高啊!但是你不維持婚姻,不修理,常常離婚後又結婚,下一個還是一樣,而我們大家都有在修道,所以都會認清楚,讓另一半成為更高階的位子,就是超強後援會,而對自己爸媽來說,我們也要努力做到大大孝,孝順有四孝嗎?小孝中孝大孝跟大大孝,大大孝不只有孝順,還要讓父母求道將來靈性能回理天,甚至清口修道,還好後學很幸遇,爸媽都有清口還開佛堂,所以算是天道家庭,其實大家都有相同的理念,但同修道伴也是要互相提醒,重要的自己要先有三省四勿的真功夫,不是假的媽~就像開始說的一樣,要跟籃球之神一樣,不斷地練習,假如說錯話,做錯事要自覺後,下次不要再犯,這樣慢慢的改變就真的是真功夫.
(三) 二六守玄,掃妄現自佛顏
所以當煩惱出現時,重要的是如何轉妄想煩惱為菩提。靜的時候,我們迴光返照檢視自己,我的身、口、意是否有想不好的有做不好的事?所以時時誠心抱守(守玄),是天道弟子修道的基礎,叩首是幫助我們把心收回玄關,凝定神光在兩目之間。修持三寶可以達到「無分別心」只要能夠心無分別,自然就沒有煩惱。所以和一般禪定不一樣。
常用三寶能使分別心慢慢除掉,從多煩惱到少煩惱,最後無煩惱。識透「煩惱本無,唯人自找」這個道理,不要以為自己看到的就對,聽見的就對,事實上六根很賊,看到的、聽到的,未必是真理,因為都喜歡每好的東西,但不一定能分別真假,所以要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關去察覺,當發現煩腦,了解本身對事情並無幫助,甚至因煩惱引起情緒反而讓事情更糟。試著在一切令你煩惱的事發生時,心情不為所動,讓他煩惱來煩惱去。如果還是無法不煩惱,人無法解決的事,就交給上天,可以將你所煩惱的事叩求上天,相信上天、信任老母會有最好的安排。這也是所有信仰的核心-信受奉行。就好像藥一樣,我們不用了解裡面的成分,藥在身體裡的化學的反應,我們只要相信醫生,按時吃藥,這樣就可以藥效病除了,就是那麼簡單.
所以如果我們學不會彌勒祖師的「本無煩惱」就只有相信彌勒祖師、相信老母、相信上天…對我所煩惱的事,會做最好的安排。
以上從開始來說我們白陽修道不參禪不打坐,要因為了解煩惱即是菩提,要以覺為老師,了解心的本質跟鏡子一樣後,又在明師一指,可以見性成佛,找回本性後,又以三省四勿時時不斷的練習自覺,最後變成一位大師嗎?當然我們還是有無法解決的煩惱,還需要叩求上天,信受奉行,但是最高的境界也要努力,利用二六守玄,時時的找回本性守玄,讓我們守而不守,做到無功用行我恆摧,就是『我相』已被摧毀,永遠不會再現起了,這樣就不執著,這就是最終的目標.而大家也可以檢視自己的功夫是否到位而一起勉勵.
四、結語
彌勒祖師所展現之風格是「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展現出在家修的風範。也是白陽修士的福音,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業。日常生活中每天透過三省四勿讓我們去檢視察覺自己的問題(煩惱)造成心亂所在,運用三寶心法靜下來轉煩惱為菩提。效法彌勒祖師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卻如如處處都在「定」才是真功夫。彌勒祖師示相-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心量大,包容的胸懷)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積極,樂觀,進取的修持態度),把握當下做個快樂的修道人,
當下就能解脫心境就能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