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天恩師德,祖師宏慈,師尊師母的大恩大德,感謝壇主給後學學習的機會,今天因為林研前賢,要跟家人出國散散心,所以今天由後學來跟各位前賢學習,說到這個後學想到:之前點傳師有說過,有一位朋友問他,有時晚上去找點傳師,但每次點傳師都剛好不在去佛堂,這位朋友也知道點傳師是一貫道,所以他就直白的跟點傳師問,你上班8點到下午5點,有時加班到6-7點,你還要去佛堂,雖然週休二日,但有時還有什麼佛學的課,(他說的是同步班)跟去社區拜拜的活動,(他說的是境外辦道),為什麼您可以花那麼多的時間在道中呢?
先不要說點傳師,我們很多前賢作辦事員的,要去三家佛堂,2間負責的佛堂,1間母壇,一個月是6次,再加上我們辦事員的研究班2次,清口班1次,班期1次,這樣一個月30天最起碼有3分之1的時間在道中,當然林研前賢跟壇主壇主娘也是一樣的,所以點傳師更不用說,後來點傳師回答:其實我去道中,跟您努力賺錢上班再去消費的心情是一樣的,很辛苦的賺錢,再去消費,賺錢消費賺錢消費而得到快樂的滿足,而前賢,點傳師也都是一樣想要得到快樂的滿足,只是想要的是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而我們在座的每個人來慶祝拜拜,就是要得到心靈的充電滿足,我們都是一樣的,但很多的道親沒有那麼幸運,晚上來佛堂,還是有很多人不被家人諒解,而拖累自己,而無法順利地來修道,所以有時候我們也要一切圓滿,家齊而萬事興,而今天後學以領導傳師安排的題目:彌勒應身為布袋和尚,就是彌勒祖師為渡化眾生, 九轉十生, 在唐末五代時, 倒裝下世, 應身為布袋和尚, 他身體肥胖 , 整天袒胸露肚 , 身上只帶著一個布袋一支禪杖還有一串羅漢珠 , 居無定所 , 見到人就化緣, 吃剩下的東西就放進布袋裡面, 所以大家叫他布袋和尚,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那我們來引用布袋和尚的事蹟來說說我們日常拖累我們的事情有哪些,並且要如何克服它.
二.布袋和尚應化事蹟來清脫累
1.放下布袋-物累
有一天, 白鹿和尚問他 “如何是布袋”?
他放下布袋默默不語,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人每天都背負著布袋而不自覺, 我們人為了生活,不斷的賺錢消費,而布袋和尚的布袋,後學想到之前我們腳踏車環島的一部台灣的電影,叫練習曲,那時也因為這部電影,讓騎腳踏車環島成為最夯的環島熱潮,後學印象深刻的是主角背著一把大吉他跟一個大背包騎車環島,我們有騎車的人就知道大包包是我們的大包袱,這只會增加你騎腳踏車的負擔,就好像我們爬山帶了好多東西就會爬得很辛苦,而也就好比布袋,背包可以裝好多的東西,想要的,想追求的,這個時候你發現你的東西好重,負擔好大,是不是你太貪心了,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就好像你已經扛著石頭要往山上爬,路上又有美麗的石頭,你就邊走邊檢,一直在注意路上是不是又有美麗奇特的石頭,是不是會錯過了,但自己都沒發現,你的腳步越來越慢,甚至快走不動了,後來才發現,啊~原來我放下所有的石頭後,就發現一且都是那麼自在輕盈,所以我們修道修心一定要清心寡慾,才容易放得下.不要被物質成為你的累罪,而布袋和尚放下布袋也是也是這個意思.這就是物累~所以我們一定要清心寡慾.
2,拿起布袋—情累
後來白鹿和尚又問:如何是布袋底下事呢?布袋和尚就揹著布袋, 邁步向前而去,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後學之前有聽一位辦事員說到,他人才班畢業後負責的就是他原本的佛堂,母堂,也因為台下的大部分都是家人,有一次他非常的努力準備想說給家人聽聽自己這幾年來學班的成果,很滿意得講完道理後,他的姊姊就跟他說了一句話,讓他非常的痛心,姊姊說你講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你的缺點我們都知道,所以根本沒有說服力,這些就是我們平時看我們長大的家人,往往也讓我們最痛心,最難成全,也最難放下的就是家人,
後學剛說的那部電影,主角在環島途中就好像在紅塵中,有喜怒哀樂牽絆著我們前進,因為騎車有太多的狀況,騎不動啊!天氣下雨啊!車子壞掉啊!等等的因素!所以牽絆著我們前進,電影的主角途中遇到一位朋友,一個要往北,一個要往南,分開時說了一段話: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是獨自旅行,即使有人相伴,但終究會各分東西,所以自己的家人,父母親,兄弟姐妹,甚至夫妻,兒女都是我們相伴的朋友,一定要一起齊家修道,雖然大難臨頭各自飛,真的沒辦法,也要有智慧的把情累提升為後援,家人就是我們的後援會,一定要相信人有善願,天必定會保佑你的.
這個時候家庭社會國家親人朋友都不再是罣礙, 而是菩提, 家庭是道場 社會是道場, 無處不是道場, 所以布袋和尚也著”提起布袋”入世情懷. 所以有情累,一定要升級為我們的超級後援會.
3,布袋和尚詩句-心累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有一次接受農夫的供養之後, 為他開示說法, 就是我們剛所念的詩句,這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 一把把青秧, 插滿稻田,低頭看到水裡面的藍天,也看到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像是一面鏡子,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才能顯現自性,才能"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汙染,現在我們更是在這紅塵滾滾的染缸中,更需要時時退一步好好關照我們的心田,而心累就是自己的心絆住我們,重要的不要把心累變成我們自己的負擔.所以我們的退ㄧ步關照我們的心田就是向前邁進的一步.而清靜經裡面有說:眾生所以不能直道者,唯有妄心,還有煩惱妄想,憂苦身心,最後說得悟道者,常清淨矣.所以有心累時,看到別人的不好,或是不小心見不得人好的時候,要時時反光自照,而來佛堂道場才能常清淨矣,普賢菩薩還說過: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一切的業障都是來至這個心,所以我們有不好的念頭,要時時的懺悔,在一切時、一切處,順、逆境界當中,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如如不動,這才叫端坐念實相。 「是名真懺悔」,所以常常來佛堂,能保持著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也就是保持第一念,所以有心累時,最簡單的就是常來佛堂保持心靜.
3.布袋圓寂後→化身千百億 - 事累
在西元916年3月,布袋和尚臨終前,在岳林寺說了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之後就安然而化,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去世過了多日,岳林寺有一個出家人從外面回來,途中遇見布袋和尚,一如往昔揹著布袋去化緣,布袋和尚告訴他,從岳林寺出來時拿錯了人家的一隻鞋子,託他帶回去,那個和尚回到岳林寺,一經查詢才知道布袋和尚早已仙逝多日,大家很驚訝的開棺一看,才見到棺木裡只有一隻鞋子,卻不見布袋和尚的遺體,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布袋和尚是彌勒化身.而讓後世知道這就是彌勒佛的願力下凡渡化眾生.後學想到窮和尚跟富和尚的故事,可能大家有聽過,後學再複習一下,從前
四川有二位和尚,一位是富和尚,另一位是窮和尚,有一天富和尚突然起了個念頭,他心想:普陀山是我佛門聖地,我若能去朝聖,也就不枉做一個佛門弟子了。但是四川到普陀山路途十分遙遠,在古代交通非常不便,沿途必定困難重重。富和尚左思右想:要到南海去得雇條船才行,這一路上不知道要多少花費呢,萬一錢不夠用怎麼辦?他再三猶豫,遲遲不敢有所行動。
巧的是,窮和尚也想去普陀山朝聖,他便把這想法告訴富和尚,說:「師兄,我打算到南海去朝聖,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富和尚大吃一驚,問:「你沒錢,哪來的盤纏呀?」窮和尚回答:「師兄,我只要帶一個瓶子一個缽,一路化緣就可以上路了。」富和尚說怎麼可能會到「我這幾年來,一直想雇條船到南海去,一直都沒能去成,你沒錢只靠化緣,這樣能到得了嗎?」
窮和尚笑一笑,沒再爭辯,第二天一早,他果然帶了一個瓶子、一個缽就上路了,沿途化緣,後來幾年後窮和尚抵達了普陀山朝聖完,他高高興興地又沿途化緣回來。
回來後遠遠地看到富和尚,他興奮地招手喊道:「師兄,我朝聖回來了!」
富和尚然後很慚愧地說:「還是你行,我有上南海朝聖的心,卻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的,一直沒去成,你能堅定意志、馬上行動,達成了願望,唉!我真慚愧。」由此可見,布袋圓寂後原來是彌勒佛的轉世,那我們更要知道我們也是有根基,祖德,佛緣,我們也要相信我們累世也有可能是釋迦摩尼的弟子,要在後五百世就是這世,要扶助彌勒成大道,不要忘記我們的使命,千萬不要像富和尚一樣,後悔當初.再到上面所說的電影中,有一位退休老師問他:你為什麼會一個人騎腳踏車環島呢?主角說了這電影最經典的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是有使命的,所以說不要因為事累影響我們,不好好修道,不把握機會行功了願,真的難把鄉還.
六組惠能拜見五組弘能大師說:只求作佛不求於物,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是不成佛.就是因為他們都有立沖天志向,更能放下脫累,物累,情累,心累,事累,所以我們也要立沖天志向目標,並且放下紅塵中的拖累,才能承擔救度眾生的使命.
三,結語:後學做個結語:天堂地獄兩界連,任君腳踏那邊船,成仙成畜隨人願,若錯毫厘膠萬千.天堂跟地獄就在一念之間,你要認清楚你要踏哪一邊,所以成仙成畜是你自己選的,你的一念之差,都有可能痛苦下去,找到成仙成佛之路才是我們的志向,最後祝各位前賢,要跟布袋和尚一樣,提得起,放得下,放下是把煩惱拖累放下,提得起是普渡眾生的使命,以上是後學的分享報告,如有說的不正確定地方,也請老母赦罪,請各位前賢指證,願祝各位身體健康,聖凡如意,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