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請坐,點傳師,壇主,各位前賢晚安,感謝天恩師德,祖師洪慈,師尊師母的大恩大德,感謝領導點傳師,各位點傳師誒苦心栽培,滿感謝壇主,後後學再一次的機會來到這裡,來學習,快到了過年的時間,就是要來年終大餅掃的時候,之前有聽到一對夫妻,他們是雙薪家庭,而且都是高學歷,也是當時的俊男美女的班對,結婚後日子久了原型必漏,常常回到家為了做家事而吵架,老公認為煮飯是老婆的責任,老公的家,也是傳統的家庭,家事是不用男孩子做,你只要認真讀書就好,而老婆的娘家,只生他一個女兒,是他們的千金小姐,也只管讀書就好,所以老婆也認為大家都上班,我上班也很辛苦,為什麼我要煮飯,家事,洗衣服樣樣都是我做,這樣聽起來,大家都沒有錯!婆說婆有理,假如二方都能主動察覺我們的共同問題,那是不是可以圓滿解決呢?而今天領導點傳師所安排的題目就是:寡過,顧名思義就是減少過錯,而減少過錯的方法就是,就是反省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連大德林前人老人家也常說,我每天早中晚都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麼事,做的不好的,是不是有講不對話,雖然我們很難做到顏回的不二過,但我們身為天道弟子才要透過修辦道,才能減少所做錯的事情。
一,前言: 寡過:是出自於論語-憲問篇,衛國大夫籧伯玉比孔子大三十歲,分別生活在衛國和魯國,孔子曾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在衛國住了十年,其中在蘧伯玉家就住了九年,他們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孔子返回魯國之後,有一天蘧伯玉派了一位使者前去拜訪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就向使者詢問,籧伯玉大夫最近在衛國做些什麼呢?使者回答,籧伯玉大夫每天都在存養.省察功課,希望能夠減少自己的過錯,以達到像孔夫子般聖賢的境界,但還是做不夠。使者出去後,孔子讚嘆,使者是個有學問又有智慧的人。從這一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聖賢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省察自己的念頭,存養自己的德性,所以能夠減少很多的罪.過.錯,孔子他對弟子說:蘧伯玉每天都思考前一天是否有犯的過錯,力求今日的我勝於昨日的我,而在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四十九歲的自己是否有犯錯,所以所謂: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六祖惠能大師還說過:常自見已過,與道即相當。
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聖人真不愧是聖人,那我們自己到底要如何開始做呢
後學用孔子一生以四絕要求自己。後學來跟各位前賢分享及報告一下:
這是孔子在思考、說話、為人、處事四個方面要杜絕的四種弊端
二:孔子四絕做起
1「勿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有時有些人會說,這個人看起來有手好閒,昨天沒回家一定又去做什麼壞事了,所以我們不能憑空猜測,一切以事實為依據.
但這些都還是小事,更進一步要更有智慧,甚麼是真的,業力是真的,佛有三不能,其中一個就是不能滅定業,有一次聽一位前賢說到,因為那時他在準備高考,那時非常誠心,每次都求濟公老師讓他可以考到高考,有一次她說她做夢,就夢到濟公老師來託夢跟他說,傻徒兒,考試是小,生死事大,就飛走了!所以感覺我們有型有象都只是假的,感覺就好像是變魔術一下,讓您暫時擁有,但要更進一步知道,在點道詞中,點傳師所說的,林中受一指,知主保無恙。才是真的。勿意第二方面內容可以說,非禮勿視,不要憑空看到就去揣測,以事實為主,而要以心眼,就是心的眼睛來看清楚。
2「勿必」對事情不能絕對肯定。
周易認為,天下事隨時隨地每分每秒都在變化之中,物質在變、思想在變、環境在變、條件在變。我們用陳舊不變的觀點看待問題,認定某個事情必然如何,必定如何,那是不對的。孔子深通周易,所以他「勿必」。不認為某件事情以前如何現在就必然如何,而是抱著能適變、能應變的心態看待事物。
就是對事物不抱一種必然的期待,不要認定事情必須如何發展,必定會怎樣怎樣。其實很多爸媽都想自己的小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往往到最後,小孩子變壞,像捷運殺人事件地鄭捷,殺了人了,爸爸出來說,我也不知道他怎麼變這樣?我不了解他,而現在出生,環境讓我們覺得讀書,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就是補數學,補英文,學才藝,都認為大家的大方向都是正確的是肯定的,後學的小孩最大小學1年級,老二是中班,還有最小的三歲,都跟我們吃素,之前因為老婆的爸媽住得比較遠一點,所以假日都會帶過去給阿公阿嬤來玩,後來大女兒長大了才跟我們說,阿公阿嬤在他們還小的時候都會塞肉肉給他們吃,而去他們家吃飯,老婆的媽媽雖然會煮素食的晚餐給我們吃,但爸爸總是說,阿..吃素都無什麼好吃的,像小孩感冒,就會說吃素沒營養,才會生病,這就是大環境的認知,但我們應該要更有智慧,知道甚麼事情是肯定的,但重要的一切都要圓滿解決,現在我們很聰明,直接跟小孩說,我們為什麼不吃肉,因為慈悲不殺生,他們就會一樣跟阿公阿嬤說,結果阿公阿嬤疼他們,所以對他們也沒則了。勿必第二方面內容可以說,非禮勿聽,不要聽信他人的話而相信,更要以心耳,要更有智慧,來判斷。
3「勿固」不能拘泥固執。
就是說,做事不能拘泥固執,每個人的生命和知識水平、認識結構都是有限的,一味地固執己見,只能使自己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要善於吸收他人的意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讓自己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
就是不固執己見,不堅持自己的經驗和道理,要懂得變通,能夠容納別人不同觀點和看法,懂得因勢而變,因人而變。
師尊曾說過:「修道古老化,辦道現代化」,就像我們末後一著,先得而後修,老張我,以前也沒這樣辦過,所以師尊也說,我老張,師尊的名子,張天然,他說我以前也沒遇過,也沒這樣辦道,因為天時緊急,才能道降庶民火宅,先得而後修,所以我們事情要懂得應變,不要拘泥固執。說到辦道現在化,我們的這個月國歷的1月8日在樹林的境外辦道,有機會過去的話也可以去渡人了愿,第一次的境外辦道也在那裡,而今年歲末也恰好是一樣的地方,也代表有始有終,很多前賢都覺得我都不會說,其實我們就是以好康報相報的心態去說,重點是上天就是要你開這個口,要你這個心而已,再來。 勿固第二方面內容可以說,非禮勿言,不要拘泥固執,還乎禮就要說,就如叫人家來拜拜當然也是。
4「勿我」不要自以為是,不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則是達到一個渾然忘我的境界,不執著於「自我」。我們大多數人都以此「我」為真實,堅持不釋,煩惱痛苦也因「我」而生。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若有功,而能不存功德之心,沒有我認為做了什麼好事,做了什麼功德的我心,沒有這個我心,才有無比的福報.孔子他也在易經裡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他認為這個「我」只是遊魂所變,遊魂藉精氣變來變去,這不是真實的,所以應該「勿我」。忘記了自我,才能與天地融為一體,孟子也說: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天地萬物和我 天人合一,我不是光活在這個身體裡面,是與天地融為一體,才能無邊無際的,暢遊於天地之間,頂天立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被外在所牽絆著。勿我第二方面內容可以說,非禮勿動,可以說不要自以為是,不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要以合同,天人合一,可以的話做行功了愿的事最好。
以上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四勿」剛有說第二方面內容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簡單一點來說,不合乎禮的東西不看,不合乎禮的聲音不聽,不合乎禮的言論不說,不合乎禮的事情不做。孔子認為,這四勿、四惡,無論是從為人的角度看,還是從做事的角度看,都是最要不得的四種惡習,都應該在被擯除之列。作為一名管理者,六祖惠能大師說: 把我們的身心作了一個比喻:我們的身體好像是一座城,而我們的六根(言耳鼻舌身意)就是這座城的六道門。我們的心就好像是這座城裡面的一塊土地, 我們的本性就是國王,管理者。國王住在心地上城裡。本性在心也在,本性不在心當然也就不在。所以我們就知道甚麼是做對的事情。這樣就會清醒,不會像喝醉酒一樣昏昏沉沉,每天都不知道做甚麼,說錯話,做錯事都渾然不知。所以有以上的狀況我們就把它改過,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寡過,跟大家來學習分享。
三,結語:上次去佛心青年班上課時,後學有聽到一段話,也跟大家來分享,也當做這次的結語,他說如果你是一隻雄鷹,就不要在乎麻雀怎麼看你,因為你的飛行的速度,高度,角度,他看不見,也看不懂,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高度,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人生最重要是認識自己,前面老師也說過: 考試是小,生死是大,所以知道自己的目標,方向,就不要在乎別人如何議論你,努力只是為了看見更優秀的自己, 古人有說過:智慧超過萬人就是英,智慧超過千人就是俊,超過百人就是傑,超過十人就是豪.所以大家的來歷不凡啊!都是有根基,祖德跟佛緣,跟其他人比,我們是有大智慧的,才來求道,拜拜跟修道,所以才說大家都是來歷不凡的英,俊,豪,傑.
也跟大家來報告一下,我們下次的拜拜十四(十六)是我們年終謝恩,感謝這一年來各位仙佛的庇佑,感謝前人慈悲,各位前賢的助道,排除萬難,讓我們更加智慧,讓今日的我勝於昨日的我,越修越發喜充滿,更能在每次的困難,我心中無助的時候,上天慈悲讓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讓疫情更趨緩,讓我們台灣平安,讓我們身體健康,聖凡都能圓滿,所以下次的年終謝恩,也請各位能撥空參加,最後如有說的不圓滿,台語說得很破,也請點傳師,壇主,各位前賢慈悲指正,也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智慧大開,以上,謝謝慈悲.